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专栏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共同谋划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计

发布时间:2020-12-14  发布作者:  点击数:

作为同济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1212日,我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回顾总结研究生教育经验成果,共同谋划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计,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高质量人才。

IMG_256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徐维清、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出席会议并致辞。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束金龙,副校长吴志强,校党委副书记吴广明、方平出席,副校长雷星晖主持会议。

IMG_257

徐维清表示,同济大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排头兵,多年来在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对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几点要求:一要深入学习重要指示、批示,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使命;二要狠抓落实,勇于创新,在切实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方面走在前列、做好表率;三要立足国内、瞄准世界,争做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IMG_258

王平向教育部长期以来对同济大学以及上海研究生教育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在教育部有力领导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进一步显现,培养了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有力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他对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同时也是对上海高校研究生教育提出了三点想法:一是进一步发扬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二是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三是进一步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形成示范引领。

IMG_259

方守恩向各位领导、各兄弟高校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学校改革发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作为承担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任务的高校,贯彻四为方针、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学校要以此会议为契机,系统总结研究生教育办学成果和经验,梳理不足和短板,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面向未来谋划下一步改革发展方向,让此次会议成为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再部署、再动员。

IMG_260

会上,为同济大学首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颁奖。吴广明宣读获奖名单并主持颁奖,徐维清、方平,吴志强、束金龙分别为10个导学团队标兵、10个导学团队颁奖。作为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又一尝试和探索,学校启动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活动,旨在进一步挖掘、选树一批在研究生思想引领、学术研究、创新实践方面表现出色的导学团队,发挥他们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纵深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

IMG_261

10个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分别为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建忠团队、土木工程学院黄宏伟团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团队、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林建平团队、土木工程学院石振明团队、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李岩团队、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团队、医学院郑加麟团队、数学科学学院许学军团队。

IMG_262

10个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分别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门洪华团队,土木工程学院陈以一团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团队,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刘春团队,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陈启军团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周顺华团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晓虎团队、李风亭团队,医学院戈宝学团队,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冬冬团队。

IMG_263

2019年,我校获得全国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78篇。会议现场,播放了一段视频,展示了这一批人才培养成果。这些成果还以展板形式在四平路校区瑞安楼进行展出。

同济大学


在大会报告环节,5所兄弟高校受邀作了主题报告,分享了各自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经验成果和未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举措。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肖曦以《贯彻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为题作报告,介绍了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该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进展、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工作思路。

IMG_265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以《创新一流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为题,介绍了当前面临的新背景、新形势与新要求,该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以及重点举措。

IMG_266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以《深综改驱动,高质量发展,培养国家急需高端人才》为题,介绍了该校系统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相关指示精神,以及从多个着力点重点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举措。

IMG_267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以《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考与实践》为题,介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该校研究生教育简况、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IMG_268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以《分类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为题,介绍了该校研究生教育概况、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分类卓越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以及近年来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成效。

IMG_269

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黄宏伟以《深化改革不松劲,内涵建设再加力,加快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题,回顾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介绍了学校分4个阶段层层部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进展,分析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系列文件精神,提出了加快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大举措。

IMG_270

这十大举措分别为:一是稳定硕士生规模,逐步扩大博士生规模,深化科学选拔机制,持续提升生源质量;二是构建具有同济特色的立体型本研贯通培养体系2.0;三是构建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立德树人新格局;四是依托人工智能赋能,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提质增效;五是提升学校国际化环境,规模化、成建制地推进高水平国际交流;六是深化具有同济特色的工程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七是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夯实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责任;八是实现高水平多类型学位点和多元学位标准;九是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治理能力;十是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三类责任岗位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压实责任。

大会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分为5个小组,分别围绕三全育人”“创新培养”“交叉融合”“专业学位”“质量评价”5个议题,结合各自最新实践,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建言献策。王小莉、成昱、吴娇蓉、关佶红、邓慧萍分别代表5个小组作了大会发言。

IMG_271

IMG_272

IMG_273

雷星晖在总结会议时表示,结合同济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学校将做好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快工作落实,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他就未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想法:一是进一步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二是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加强产教融合和国际合作;五是通过学科交叉和本研贯通,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和学科高地。

IMG_274

出席此次研究生教育会议的有对口支援高校的领导和师生代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各学科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各职能部门、直属单位负责人,各学院党政负责人,分管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副书记,教务员代表,辅导员代表,同济大学首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负责人,2019年全国一级学会和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以及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代表。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00余人在逸夫楼主会场参会,1200余人通过zoom会议室参会,另有学校流媒体同步直播。各学院还设立了分会场,集中收看会议直播,参会人员达数百人。

同济大学自建校以来,就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学校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恢复研究生招生40年来,同济大学已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近11000人、授予硕士学位830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IMG_275

近年来,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坚持四为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着力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一是把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联动起来,按照优势工科引领带动、厚重理科融合推动、特色医科协同驱动、精品文科共享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思路,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二是把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贯穿起来,本科生培养重视宽基础、强素质,硕士生培养重视通专业、善创新,博士生培养重视精学术、勤思辨,形成了完善的厚基础、重交叉、突前沿、强学科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新体系和本研一体、三全育人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三是把加强制度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实践结合起来,在规范教育质量管理、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学位论文评阅、实践基地管理、优秀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对现行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大规模修订和完善,以体现党和国家的最新精神要求,并融入学校行之有效的成熟经验。

IMG_276

时间:2020-12-12 来源:同济大学新闻网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研究生院楼D栋4层

电话:0731-88821224(综合办)、88822856(招生办)
88822824(培养办)、88823112(学位办)

微信公众号: